今年3月7日,跟核能流言終結者去了趟龍門核能電廠(核四),
非常難得有機會可以這麼靠近核電機組。
這篇在拖了很久後才寫出來,龍門電廠也還是處於完工封存的狀態,
希望更多人能夠理性了解核電廠。
那天的天氣是陰陰的,但還好沒有下大雨。
從公館集合出發到了龍門電廠,還只能從龍門施工處的大門進去,
因為電廠還算是施工中的地方。
一開始先是龍門電廠的現況簡報,包含規劃、施工過程...
後續改善過的缺點跟增加的安全設計。
簡報完手機就被收去保管了,收去保管並不是因為有什麼見不得人的東西不能拍,
主要原因一是基於保安,部分跟安全相關的設施會基於保護設計細節理由禁止拍攝,
這次參訪有去參觀冷卻水的泵房,曾經看過國家地理頻道的節目拍美國的核電廠,
泵房就是基於保安理由只能遠拍。
另一個原因是有些設備外觀跟安裝方式會牽涉到廠商的智慧財產權,
要經過設備廠商同意才可以讓照片流出。
所以這篇,就盡量敘述清楚,讓讀的時候能有點畫面。
因為我們人很多,有兩部遊覽車,因此分成兩批走不同路線,
遊覽車在參觀移動過程前後都會有廠方的車輛帶路、跟隨,確保安全。
(抽水機房與碼頭)
我這批第一個參觀的點就是冷卻水抽水機房與重件碼頭,
位置在電廠外,濱海公路的另一端,跟電廠之間有專用的連絡道路。
這是臺灣的電廠比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安全的地方之一,
電廠本身距離海岸線不管是水平還是垂直的距離都很遠。
而且泵房是在完全水密的建築內,日本由於核電廠是民營電力公司經營的,
所以福島為了追求運作效率,將電廠蓋得離海邊很近,
且冷卻水泵也是直接露天安裝。
首先抵達抽水機房的外面,機房建築本身是耐海嘯衝擊的混凝土建築,
位在碼頭防波堤形成的港灣內,這樣的設計盡量減少可能跑進來的垃圾跟生物,
防波堤是設計過的,港灣內的海水流速很緩慢,而且水也很乾淨。
機房建築的下方是一個超大蓄水池,港灣內的海水,經過一層柵欄後進入蓄水池,
柵欄的功能是攔阻體積較大的物體,上方有清除雜物用的設備(有點像大樓洗窗戶的軌道車),
柵欄以下的蓄水池結構,也是能抵擋海嘯衝擊的堅固結構。
而蓄水池的功用,是我沒想過的,因為考量萬一真的有海嘯時,海水會先往後退,
蓄水池的容量就是經過計算後,最大可能的海嘯讓海水後退到海嘯衝擊的這段時間設計,
水量足夠供應電廠冷卻用二十多分鐘,可以做到讓電廠機組完全不缺冷卻水。
進入抽水機房,首先看到的是魚梯,雖然前面提到的東西已經能夠擋掉很多雜物,
但還是有可能會有較小的魚游進蓄水池,魚梯就可以讓被抽水吸起來的魚游出去。
機房建築內分成兩區,分別供應兩部反應器機組的冷卻水,
每部機組都有六組獨立的水泵與相關機電設備,分別在六個獨立的水密艙內,
水密艙的水密門平常是保持關閉的,確保當海嘯衝擊泵房淹水時,水泵還是可以持續運作。
每部反應器使用的六個水泵除了故障、維修時可以備援外,平常也會自動輪流運轉,
而在緊急情況下,只要有一部水泵能夠運轉,就可以讓反應器不至發生危險。
此外,機房內可以看到的各種管線,都是防水設計的,
前面提到進水過程有重重避免雜物、魚類吸入的機制,水泵本身也有再次過濾的機構,
且有自動噴除雜物的功能設計,讓整體的妥善律跟維護需求都達到更好的狀況。
看完水泵跟機房後,到碼頭邊看看,碼頭其實很空,
除了岸上幾個施工過程中換下的零星部件(比如說管溝,因為後來更新成更高規格的)。
這個碼頭除了興建電廠時運送設備外,未來運轉時補充燃料,甚至是除役後的運輸需求,
都可以透過這邊搭配與電廠本身的專用聯絡道進行,算是比現存三廠都還好的設計。
(生水池)
離開碼頭邊後搭車回到電廠,到電廠的最高處,也就是生水池的位置,
臺灣所有的核電廠都有生水池,且水池本身與管線都有相當的抗震能力,
這也是日本所沒有,而在311後派員來觀摩的設計,
在喪失所有動力與水源的情況下,生水池內的水,可以藉由重力灌入反應器爐心,
避免爐心失水,且生水池的容量足夠灌滿反應器若干次,爭取應變搶修時間。
目前日本一些準備恢復運轉的核能電廠,也想辦法在高處增建了生水池。
往生水池的路上,比反應器廠房高的地方還有開關廠與氣渦輪發電機,
臺灣的四個核能電廠,還有部分火力電廠都有氣渦輪發電機。
這也是國外不一定有的的,因為核能與火力機組,在沒發電或準備啟動時,
需要電源維持一些週邊設備運轉。
考慮臺灣的地理環境,電力調度可能有時沒有那麼方便(比如89年的729大停電),
因此核能跟部分的火力電廠會有氣渦輪發電機。
在臺灣的各個核能電廠中,氣渦輪發電機都裝在廠區中比較高的位置,
是眾多的備用電力來源之一,對海嘯也有很好的防範能力。
在生水池附近,還有一個可以鳥瞰整個廠區與海岸的觀景台,
看完生水池後停留了一下,雖然天氣陰陰的,但風景真的很不錯,
也有看到廢料處理廠通風塔(所謂的煙囪)上的老鷹休息站。
想要繼續有美好的自然風景、環境...核能真的是有其必要性的。
(汽機廠房)
接下來又搭遊覽車到了核電廠的核心地帶...反應器廠房與汽機廠房,
這塊區域外圍又有另外一層圍籬圍起來,非常注重安全。
此區域的地基也是特別深入地底的岩盤上,是整個電廠最穩固、最不怕地震的區域。
比較可惜的是我們只能進入汽機廠房參觀,不能進到反應器廠房,
同樣是基於核子設施維安考量。
汽機廠房與反應器廠房平常都是維持負壓的,換氣對外排放的氣體都是經過過濾、檢測,
避免把輻射塵排入大氣中,進出的話要從兩座廠房中間的人員進出廠房。
人員進出廠房除了要掃識別證外,進去還要踩過刷鞋機把鞋底刷乾淨,
因為愈少灰塵進入廠房內,廠房維持得愈乾淨,就愈少可能的輻射塵。
過了刷鞋機後是偵測區域,除了有偵測整個環境的輻射劑量外,
也有未來工作人員離開廠房時詳細檢查的儀器,還有洗除輻射塵的淋浴間。
(不用想太恐怖,就跟在外面走一走難免皮膚上會有灰塵汙垢一樣,洗洗澡就好)
檢測儀器的敏感度都很高,機乎是設定在略高於背景值就會有反應的程度,
因此有使用一些具微弱放射性的醫療顯影劑,
或是那種給光照一下可以夜光一段時間的手錶或適品,在檢測區待一下都可能觸發警報。
往汽機廠房走去,然後搭了一臺非常大的電梯,我們一群三四十人可以一起進去,
這大型電梯除了給人員搭乘外,也是設計成大修其間可以載運一些設備機具的。
到了樓上的汽輪機廠房,首先看到的是很高的天花板與充足的照明,
因為是負壓空調的廠房,裡面的空氣很乾淨,氣溫也很舒服。
接著看到的是牆上各式各樣的管線與設備,
我記得曾經看網路上有人質疑過為什麼管路會那麼複雜,
其實這是工業級的廠房,各種線路、管路都是走明管的,這樣比較方便檢修,
有問題時也才能及時發現,所以剛開始看到會覺得跟家裡管線都在牆壁內感覺很不一樣。
我們先繞過氣水分離器與汽輪機,來到發電機這邊,
週圍的地面都相當乾淨,有清洗時用的排水孔,
還有準備給一些維修工具使用的凹槽、定位標線。
龍門電廠的使用的發電機與汽輪機是目前業界單一機組功率最大的,
發電機本體其實...沒有很大,比想像中小(但也不小了),
臺電的人員介紹了一下目前封存的處理方式,內部灌氦氣、冷卻水管路接臨時管,
定期轉動...等等。(定期轉動是為了避免自然重力造成軸承歪掉)
看完發電機後換看汽輪機,因為沸水式反應器是直接產生蒸氣推動器輪機,
所以運轉過程中汽機、管路週邊是會有放射線的,
(但隨蒸氣管路帶進來的都是短半衰期的核種,停機24小時後就可以檢修汽機與管線了)
因此汽輪機與氣水分離器是在一個圍起來房間內以屏蔽輻射,
這個房間的頂板是一片一片可以吊起的,上面都有編號,
未來如果有維修需要...可以由上方的門式吊車將頂板吊離,維修完成後再歸位。
基於萬一管線破損的安全考量,目前核能發電廠使用的蒸氣溫度、壓力都比火力發電低,
汽輪機轉速也較低(核能1800rpm,火力3600rpm)。
但核電機組的功率又很大,所以汽輪機就真的非常大了,
龍門電廠的汽輪機組有一具高壓渦輪、三具低壓渦輪,高壓渦輪的體積較小,
低壓渦輪為了充分利用體積較大的低壓蒸汽中的能量,就真的非常大台了。
目前機組封存中的,汽輪機一樣要定期轉動,同時注意每次停下的轉軸角度,避免損壞,
汽輪機組的旁邊是氣水分離器(很大的圓筒形,我記得有的書上會寫蒸氣鼓),
其用途是確保蒸氣乾燥,不然小水滴高速擊中汽輪機葉片是可能造成葉片損壞的。
(結語)
參觀完汽機廠房,就回到早上簡報的會議室吃午餐、準備下午的座談了,
座談主要就是給大家問問題、心得交流,還有臺電人員講講一些甘苦談,
最後也有參觀了一下龍門施工處的展示館。
其實看下來,龍門電廠(核四)真的比現在運轉中的三個核電廠都高級許多,
而且一些防護措施也比國外進步多了(比如那個真的很誇張的冷卻水泵房,還有生水池)。
除此之外,龍門電廠採用的ABWR(進步型沸水式反應器),是屬於業界第3+代的反應器,
其本身的安全性就已經比臺灣其它三個廠、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使用的第2代反應器安全,
在結構設計上較為簡單、明確,且對於外力冷卻的需求也降低了,
在操作程序與邏輯上,也更能避免人為疏失所可能發生的問題。
就考量環保與風險來說,核能發電還是一個非常乾淨且穩定的發電方式,
希望龍門電廠能早日啟封運轉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