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8月3日 星期一

課綱,應該具備知其所以然的高度

這次的課綱爭議,可以看到的是缺乏一種「高度」,
對於知識的高度,不管是學生、教育部還是其他政治人物皆如此。
這是一個醞釀已久的問題,我嘗試寫了簡明扼要的短文投書,
不過看起來未被刊出,所以我就自己把完整的寫出來吧。



近來課綱爭議、事件不斷,以自己兼任大學講師的經驗看,有些感觸。知識的根本,應是一種高度,了解一件事物的背景、與週邊其他事物的互動,甚至是可以推測設計、參與者思考哲學的高度。因此我上課時常強調希望大家「知其所以然」,知道一件事情、東西的原因或原理,比單純記憶、背公式等重要多了。因為有這樣的高度,才能真正將接收到的資訊彙整、串連,變成有力量的知識。

目前臺灣的學生,最大的問題就是對於事物的原理、背景、哲學往往不求甚解。修一門課,考試到了最常問的就是「要考什麼?」、「重點是什麼?」,不然就是找些資料或以前的題目,拼拼湊湊,想辦法把答案或題目解法背下來。我教的是資訊概論,我告訴過學生,這種東西要出題目拿來考試,真的很難,很多科目也都如此,想要用考試判斷較深層次的掌握程度,真的很難。

以這次引發爭議的歷史課綱為例,國高中的歷史科目,往往過於強調年份、人物等好出考題的細節記憶。但那些已經過去,背得再清楚也無法改變過去,且可能因記載、考證的缺失造成爭議。一個事件,如何影響後續其他事件,乃至於對今天或未來的影響,才是歷史背後的意義,也才是該培養學生思考、分析的。

資訊有沒有歷史?當然有,這些歷史會不會影響我們的生活?當然會。舉個例子,大家常用的微軟Windows作業系統,為什麼預設系統檔案都要放在「磁碟機 C:」? 為什麼今天的64位元版本Windows會把64位元系統檔案放在「system32」而不是「system64」? 這些都是算是歷史,可以讓學生知道開發軟體時,好的開發習慣有多重要。或是從UNIX作業系統的萬年曆中1752年9月份所記載的人類曆法重大變革,講到千禧年危機,讓學生知道時間是怎麼被記錄的,知道臉書如何告訴你一張照片是幾分鐘前、幾小時前,或是昨天、前天上傳的。

除此之外,很多國高中生怕的數學,更是有歷史。數學其實是人們自古以來,從約定俗後再具體化的一系列定義,用來描述宇宙中的事物、解決問題。這樣一路發展下來,當然有歷史,知道數學、數字如何定義、知道它的根本道理、它的來龍去脈,自然就比較不怕數學。很遺憾的是國小、國中、高中,根本就沒有教這些最基礎的事情。我自己是念到博士班才慢慢發覺,原來以前學的數學根本不數學,只是算術罷了。

我上課還喜歡從時事中聊與課程主題有關的部份,例如先前缺水、限水時,剛好講一些觀測、統計數據的開放資料(open data),或是後年預計換發晶片身份證的新聞,正好可以講晶片卡技術。但台下的學生,常常會出現類似「有這回事嗎」的反應。除了知道事物的原理、背景與哲學外,關心自己的周遭,知道自己所學的東西與自己生活的環境是如何互動、思考學習到的東西如何串起來構成這個世界,也是相當重要的,但現在的學生也缺乏這樣的能力。

如果說一般的時事不夠關心,那講學生應該比較關心的時事好了。講到物件導向程式設計,我會拿英雄聯盟或是星海爭霸當例子,這個看到台下有人偷笑了。好吧,他們關注得事情真的不太一樣,不過還是盡量勸說了。

這些,都是知識的「高度」,要有這樣的高度,才能把課程、生活中接收到資訊整理、連結成知識。今天隨課綱爭議浮現的問題,顯示在時代快速變化下,教學內容、方式已面臨非常大的挑戰。這些問題其實蘊釀已久,所以看到學生上課愛滑手機,不知課綱如何黑箱、為何而抗爭,真的不意外。

這真的需要好好想想,學到的東西,要能知其所以然,才是真的是知識。這次也該是個大家檢視的機會,課綱設計應考量教材編纂、教學實務、學習環境等,達到讓學生能知其所以然、將課程中接收到的資訊轉化為知識的目的。如此才是有高度且合適的課綱,需要相關制定者的智慧。


1 則留言:

  1. 我也覺得小學生念的「數學」應該要改名叫「算數」才對。

    另外關於學生對課程只關心考試這部分....或許跟整個教育體制有很大的關係;
    過度要求成績的社會氛圍,在高中以前學習的方式相對而言是痛苦的。
    看看高中以前念過的東西,出社會之後剩下多少有用吧?

    不過沒有制定標準供批改成績,麻煩的應該會是老師才對。XD

    總而言之對我來說,那些不太有用的古文、歷史、科學觀念,
    讓我更能享受許多生活的樂趣,這種事還真的得過一段時間才會懂。
    (老了的意味)

    回覆刪除